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今天是:
首页

第135号提案《关于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提案》

时间:2021年01月15日

市生态环境局答复:
   去年以来,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深度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支撑,扎实推进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深入开展。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三门峡市推进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20余次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明确打造“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文旅融合创新区、省际一体化发展引领区”的四大功能定位,加力修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黄河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围绕生态环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土保持等领域谋划储备重点项目963个,总投资7061亿元;2020年计划实施157个,已开工138个,完成投资256亿元。
   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1.抓流域治理,确保黄河安澜。一是
全力“控泥沙”,实施总投资74.3亿元的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减少入黄泥沙50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二是科学“清淤积”,实施三门峡库区清淤工程,每年减少库区淤积150-500万吨。三是有效“去拥堵”,清理入黄河道650公里、垃圾沙堆330万方、填埋砂坑64处,有效守护河道安全。四是全面“固堤坝”,投资58亿元加强沿黄抢险道路提升、固堤工程建设,确保防洪抢险基础牢固。
   2.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筑牢生态屏障。一是修复百里黄河湿地,加快推进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1.6万亩湿地整体建设,筑牢三门峡沿黄生态屏障,确保湿地安全;建设好阳河等4个黄河湿地公园,打造河岸靓丽风景线。二是建设千里城市绿廊,推进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生态修复、水土涵养林、山区生态林建设等项目,建设小秦岭生态屏障、崤山生态屏障、熊耳山生态屏障。围绕主要交通干道及河流水系,实施沿交通干线廊道和美丽河湖生态廊道工程,建设集生态防护、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互联互通“千里绿廊”。目前一期工程60余公里已全面建成,以沿黄108公里绿网、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核心的“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生态格局初步形成。三是恢复万亩矿山生态,完成沿黄矿山整治和修复2.5万亩,依法关闭沿黄排污企业和矿坑800多家521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平方公里。特别是累计投入资金7.35亿元,开展小秦岭矿山治理修复,走出了“两山论”的小秦岭实践。
   3.抓污染治理,确保天蓝水清气爽。全力确保清水入黄,2016年以来共关闭入黄排污口311个,黄河28个水质监测断面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地表水全年稳定达到三类标准以上。坚决打好大气污染攻坚战,在重工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近45%的情况下,实现空气优良天数、主要污染物控制性指标连续4年居全省前列。着力解决“污染穿城”问题,累积投资209亿元启动实施310国道南移和209国道改线两个重大交通项目,初步解决了三门峡5个县(市、区)结构性道路交通污染问题。
   4.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一是抓好工业企业节水。实施工业供水管网延伸改造,推广清洁生产、符合循环经济的工艺设备,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火电、氧化铝、煤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生产废水零排放。二是发展特色节水型农业。强力推进30万亩坡耕地改造旱作梯田,加快农业节水技术应用推广,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65%、灌区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38。三是科学取用黄河水。加快推进以金卢水库工程为重点的9大城市水系连通工程,以及冯佐和王官提水工程等,建成后每年可供水总量1000万立方米。
   二、市生态环境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学谋划工作
   1.编制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
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多方收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和经济社会等相关资料,到各县(市、区)开展现场调研工作,对接“十四五”国控断面汇水区范围划分。目前已基本完成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初稿。
   2.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思路举措。对三门峡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环境治理成效进行分析、评估,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重点生态治理对策建议,谋划实施重点治理工程。
   3.科学编制“三线一单”。我市“三线一单”取得初步成果,已完成第二轮征求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完善,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初审,待生态环境部最终审核后发布实施。“三线一单”将推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4.启动“无废城市”创建工作。邀请中科院、环境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三门峡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初步完成“三门峡无废城市备选项目库”部分,初步梳理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产业培育等项目135个。
   (二)加强环境治理
   1.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截至9月20日,全年监测264天,优良天数共194天,比去年同期增加26天;PM10年累计平均浓度为75.87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20.67微克/立方米;PM2.5年累计平均浓度为44.47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9.21微克/立方米。一是持续排查“散乱污”企业,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开展跟踪督察,取缔“散乱污”企业11家,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二是强化工业污染治理,21台锅炉综合治理任务,已完成3台、开工15台、未开工3台(其中1台所在企业正在搬迁)。三是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组织开展摸底排查,建立了10家涉VOCS企业治理清单,已完成治理3家、开工7家。加大对涉VOCs工业企业帮扶力度,认真排查治理设施配套及运行情况,督促开展VOCs治理设施完善和提标改造工作。四是防治移动源污染,抽检柴油货车4287辆,移交公安处罚36辆;抽测柴油货车576辆,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18份;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采集、编码登记联网1473台;检测渣土车尾气232辆,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2份。
   2.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1-8月份,我市7个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为94.6%,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总达标率稳定为100%。一是密切关注河流水质,针对陕州区涧河东七里断面多次超标问题,及时下发督办通知,提出整改要求。二是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完成了市级和县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评估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勘界。三是积极谋划水污染防治攻坚项目,确定了6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治理项目,计划投资8725万元;联合市水利局上报8个“千吨万人”农村饮用工程项目,积极推进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工作。
   3.加强黄河流域土壤污染防治。全市土壤环境风险总体得到控制,土地安全利用率100%,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一是对全市61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开展土壤状况分析测试和风险等级评估,完成42家企业布点采样方案的编制评审、34个采样方案编制上传、10个地块现场采样、1个分析测试。二是争取1278万元实施农用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累计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4.53万亩,占全年任务的92.6%;完成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8679亩,占全年任务的100%;强化对15块污染地块和5块疑似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名录,强化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防止污染地块进入流通市场。三是实施文峪河、枣乡河、阳平河、宏农涧河等四条河流含重金属底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工程和义马原振兴化工厂周边污染地块治理项目,对21家涉重金属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艺升级、技术提升。四是争取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959万,重点支持亟需进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体化推进。完成29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庄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或接入管网,67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任务。
   (三)强化环境监管
   1.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对黄河干流三门峡段和18条一级支流入河排污口、工业企业等污染分布全面摸排,共排查沿河企业186家,沿河排污口71个。结合黄河干流三门峡段无人机航测结果,核查疑似点位720个,核查发现问题220余个。省环境攻坚办交办问题线索138件,已完成整治133件。
   2.开展黄河流域危险废物排查整治。排查出危险废物工业企业产生单位222家,机修汽修行业废机油产生单位322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1家。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在1吨以上的重点监管单位69家,已纳入省固废管理系统115家。对照排查清单,利用现有数据库、无人机巡检和人工核查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度核查,排查出问题企业16家,全部建立整改台账,并要求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针对黄河流域特点和存在问题,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污染治理。一是重点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以宏农涧河为治理重点,全面改善主要支流水环境质量。二是重点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统筹推进产业机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是重点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流域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管理,做好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四是开展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四项行动,促进黄河美丽、健康、安全。

市林业局答复:
   一、湿地生态修复方面
   近年来,市林业局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开展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完成了保护区矿山治理任务2555.3亩,黄河河道清理整顿船只463艘,卫星遥感点位已销号55个;去年,又累计投资1630.58万元,清理违规企业清理13家,其它违规设施11处,拆除面积17.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积179.04平方米。今年以来,先后共拆除违建8处,面积63375平方米,生态修复63000平方米,白天鹅栖息地生态功能得到了全面恢复,新增白天鹅栖息地4处,白天鹅在我市越冬数量达到1万余只,占全国数量的三分之二,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城市品牌越叫越响亮。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根据《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草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号)有关要求,市林业局充分发挥部门作用,做了大量工作,聘请优势力量,编制了《三门峡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该预案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同步开展。该预案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向上级沟通汇报,希望该预案尽快得到国家批复实施。
   二、法制建设方面
   林业部门长期致力于黄河生态保护工作,已经率先制定了《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该地方法规内容涉及白天鹅保护,属全国首例,制定之初只是着眼三门峡实际,结合当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定,缺乏对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思维和前瞻性。为实现黄河生态保护区域一体化协同治理和共同协作发展,林业部门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按照国家、省级顶层设计和统一领导下,积极融入全市对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保护政策立法工作,通过进一步吸收专业人士的参与,不断引入法律思维,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及时修订以往出台的法规及政策,保证治理、保护和发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并与其他职能部门形成治理、保护和发展合力。同时,林业部门将结合当前部门工作实际,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化的普法宣传,形成全民自觉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法治氛围,促进我市林业高质量发展。
   三、国土绿化和生态廊道建设方面
   1、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
我市自2018年开始实施“森林三门峡”建设以来,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推手,着力推进山区生态林体系、通道绿化、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工程,突出“百、千、万”工程和“南山北岭”城区双绿色屏障建设,通过开展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中央补贴项目、湿地修复、省级工程及飞播造林等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构建以森林和湿地为主体、绿色通道为纽带、城镇乡村绿屏为节点的林业生态安全格局,实现“五年增绿山川城乡,十年建成森林三门峡”。到2027年,完成各类造林面积245.55万亩,全市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使森林覆盖率达到51.5%,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1680万吨,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三门峡。
   在国土绿化实施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立“三高”标杆,实现规划起点高,苗木规格高,栽植质量高。坚持树“三活”之风,实现造林体制活,管护机制活,投资渠道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融合并联,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共赢,形成政府得生态,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的良好态势。三年来,全市共完成造林任务97.49万亩,占省下达造林任务89.46万亩109%。
   2、高标准绿化百里沿黄生态廊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我市于2019年10月谋划了百里黄河生态廊道项目,以“筑沿黄生态千年之基,创豫西黄河百里大观”为目标,全力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沿黄生态绿廊,打造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区域绿芯的生态格局。按照“一廊三段多节点”的总体布局,通过加固提升道路,绿化美化沿途景观,治理入河支流,沿着黄河这条主线,把一个个湿地串起来,把中心城区与乡村串起来,把三门峡黄河文化元素串起来,让黄河融入城市的发展,打造豫西生态涵养段,确保黄河湿地绝对安全,实现“库岸一体、天鹅齐飞”的美丽场景。沿黄生态廊道总长度约188.9公里,共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为陕州区至函谷关段和王官至大坝段,长度共计约44.7公里;第二期为函谷关段至豫灵段,长度共计约58.2公里;第三期为大坝段至渑池,长度共计约86公里。
   我市作为黄河进入中原的第一站,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绿化美化被列为全省6个“样板”工程之一,市林业局按照“规划施工到哪里,绿化美化跟进到哪里,技术指导跟进到哪里,管护检查督导跟进到哪里”的指导思想,遵循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乔、冠、草搭配,多点式组团,实现绿化、彩化、美化、多样化有机融合。目前已完成“陕州区至函谷关段和王官至大坝段”第一期绿化建设任务,总长度44.7公里,总面积达6800亩,共栽植各类苗木60余万株,各类草花50余万株。湖滨区高庙乡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于今年3月17日开工,在近万亩高标准生态梯田上种植了丹参、油葵等,在废弃矿坑上栽种雪松、油松、五角枫、金叶榆等各类苗木20余万株绿化面积3500余亩;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把生态保护和沿黄生态廊道景观相结合,把好阳河入黄河处打造成一个2平方公里的临河公园,公园里有湖有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周边农户的荷塘、桃园和葡萄园融合为一体,通过生态廊道带动休闲和旅游业,从而带动周边乡村产业的发展。
   3、快速推进千里绿廊建设。千里绿廊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森林河南建设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实现森林三门峡的具体措施。按照十年任务三年完成的全省统一要求,全市上下以“争分夺秒保进度,全力以赴创一流”的劲头和“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通过领导高位密集推动、高标准规划引领、超常规集中会战、各单位密切协同、多形式创新机制、高效率栽后管理等措施,加快推进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山区生态林建设等项目,围绕郑西高铁、连霍高速、三淅高速、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积极建设集生态防护、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千里绿廊。总绿化里程1200余公里绿化面积11.21万亩。
   我市从2019年开始开展千里绿廊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对我市境内高速、高铁、国道、省道、县乡道及重要河流两侧进行绿化美化。截止目前,已完成各类通道绿化总长度1100公里绿化面积10.11万亩,占造林绿化总任务的90.2%。连霍高速、郑西高铁等重点廊道两侧已基本绿化,“双百里”绿色长廊效果初显;310国道义马、渑池段,209国道卢氏段集防护与绿化效果于一体,绿化带连续整齐;省道245、318等道路两侧绿化层次分明,色彩合理搭配,已建成市民赞叹的景观道路。
   四、森林特色小镇创建方面
   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工作要求,省林业局决定在黄河流域大力开展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建设工作。这既是推动沿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又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更是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生态立市战略的现实需要。计划到2025年创建森林特色小镇30个;森林乡村360个,其中省级以上215个;森林乡村示范村190个。
   2019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将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生态立市战略有机融合,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和林业产业发展,成功建设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个,国家级森林乡村25个,省级森林乡村32个。2020年计划建设森林特色小镇5个,省级以上森林乡村60个,市级以上森林乡村110个,其中建设森林乡村示范村40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2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13931号-1 公安网备41120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