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科学技术局、工业信息化局、商务局共同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 8 个产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9年1-6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7%,拉动全市工业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5%。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规划体系引导。为指导行业全方位发展,分行业层面我市出台了多个专项规划方案。如《三门峡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7-2020)工作方案》、《三门峡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三门峡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7—2020年)和三门峡市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三门峡市支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2018—2020年)》、《三门峡市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三门峡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动计划》、《三门峡市风电管理办法》等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并从财税、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配套政策支持,为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集群打造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行业发展亮点突出。新能源汽车方面: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发展,河南速达公司于2019年1月4日获得了工信部准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资质,计划2020年,形成5万辆电动汽车产能,实现7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新能源方面: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发电产业。目前,我市已并网发电装机规模584.48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83.18万千瓦,占全市总量的14.2%。2018年新增风电装机17万千瓦,比2017年增长2.9%;光伏电站装机26.35万千瓦,占全省比例为4.5%;水电装机45万千瓦,占全省比例为7.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主要企业通过开拓市场、技术改造、内部挖潜等方式进行升级改造。戴卡轮毂入选河南省首批2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获“2019年河南省装备制造行业大工匠和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速达、骏通车辆、豫西轴承、鑫瑞新型环保等4家企业入选河南省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示范项目;天康成套金刚智能排爆机器人项目获河南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项目。新材料产业方面:做大做强铜箔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铜材、电解铜箔、压延铜箔、覆铜板、电解铜箔等铜产业系列产品。2018年,华鑫铜箔公司、朝辉压延铜箔、宝鑫电子等6家铜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年产值19亿元,上缴税金达1.02亿元。医药产业方面:根据目前可供参考的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市医药产业(种植和制造)实现总产值约11.2亿元,拥有药品批准文号234个。医药企业可生产片剂、胶囊剂、丸剂、冲剂、颗粒剂等14个剂型,具有年产片剂120亿片、胶囊剂10亿粒、注射剂2亿支、中药产品8000吨的生产能力。节能环保产业方面:2018年全国“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对接会”在我市召开,同时为推进金融支持绿色环保产业,我市谋划产业投资基金储备项目66个,总投资402亿元。新一代信息化方面: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成先进”总体目标,我市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探索出“两平台”(政务云平台、时空云平台)、“三中心”(大数据中心、智慧三门峡城市运营指挥中心、网络安全运营中心)、“三联网”(物联网、视联网、电子政务网)、“十应用”(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互联网+政务服务、市县一体化智慧城管、移动OA协同办公、全市社会信用系统、人才和客商信息系统、效能评价系统、线上三门峡APP、智慧环保系统、120呼救系统)整体构架。目前,多项大数据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存在的问题: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018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约3.7%,还不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二是行业发展分散不均衡。8个产业中没有专门的行业产业集聚园区,除新能源产业中的风电装机总量居全省领先外,其它几个产业均分布在各县(市、区),每个行业仅1-2家企业发展较好,但从全国、全省来看,还没有起到行业领军带动;三是技术含量低,缺少高端研发人才团队。如医药企业,多为中药片剂、颗粒剂等较为传统的中药生产企业,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缺乏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实力生产,同时,受区位条件的制约,企业引进人才难度较大,科研设施和配套条件落后,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尚有不足。
下一步工作推进打算:
(一)强化组织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业,既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集中的领域,也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撑,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统筹规划。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产业集聚统筹发展及重大事项决策。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相关项目实施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加强产业的顶层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纳入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主要任务、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大力发展的接续产业,编制并发布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重点和招商项目。同时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推进全领域、全链条、集群化招商。推动各县(市、区)抓主导产业招商,要求各县(市、区)明确1—2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以重点产业的建链、补链、延链为导向,集中发力,精准发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强研发平台的建设及人才引进。结合我市“1+8”系列人才政策,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企校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并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和活力。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给予必要的表彰和相关奖项,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五)完善投融资政策支持。充分运用政府财政引导支持、产业基金、金融信贷、引进外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