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今天是:
首页

努力破解高层次人才缺乏问题③

时间:2023年12月29日

关于我市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提案

提案者:张全兴等委员

张全兴《关于我市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提案》

倪爱武《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存量人才持续培养”的提案》

主办单位:三门峡市委组织部

协办单位: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提案理由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崤函英才计划”,实施“1+8”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政策30条”,实施人才项目108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70名、紧缺人才989名。落户院士工作站4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招才引智聚才育才

存在问题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配套不够完善。在吸引人才方面,可提供的社会公共资源相对不足,财政支出有限,资金流和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就不够明显,甚至每年有部分高端人才流失。

●产业聚集效应未充分显现,复合型人才不足。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具备集聚规模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现代黄金、金属材料、煤炭及煤化工等优势行业。但产业集群门类较少,产业链系统不够完善,人才在技术交流和自身发展空间上都受到限制,引才效应没有充分显现。

●高校数量少,高端人才本地转化后劲不足。目前,我市还没有独立本科院校,高端人才需要外部引进;本地高校缺乏如博士、MBA等高层次教育资源,也导致了本地的高层次人才转化难。

建议

●加强宣传力度,凸显宜居宜业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三门峡市宜居宜业宜游地域特色,吸引人才回三门峡就业;加大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渠道,及时宣传人才工作新举措、新动态、新成效,发布人才政策,以及人才招聘信息等,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我市人才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增强人才优先意识,建立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随着“崤函英才计划”的深入推进,我市的人才政策目标应着眼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树立人才引领的共识,全方位引进和培育人才。通过各类补贴的形式鼓励市内企业多渠道自主引才,如猎头引才、柔性引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高校毕业生实习引才等方式。

●优化人才结构,构建产业人才链条梯队。目前,我市的引才政策范围上已经覆盖了人才补贴、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方方面面,从级别看也覆盖了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领军人才等各个层次。我市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应更加侧重于涵盖产业链的全领域,在涉及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适当向前沿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倾斜,为实现不同领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专业的人才梯队保障,为三门峡的蓬勃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完善人才支持体系。以奖励补贴等形式,鼓励一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落户我市,由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市内人才工作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引才、培训、任用机制,综合运用各种先行先试政策的复制与叠加,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健全畅通沟通平台,帮助人才排忧解难,激发创新创业的工作、生活环境。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激励创新思维,推动学术繁荣。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和培养体系。搭建培训平台,加大重点新兴产业职业培训力度。搭建人才孵化器,为人才提供国内外尖端培训资源,量身打造个人培养方案,企业或人才可自主选择脱产或在职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项目。鼓励市内企业和国内特别是周边地市高等院校在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也鼓励市内企业自主建设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训基地,满足人才储备的需求。




提案办理进行时

先来看三门峡市委组织部的有关介绍——

我市人才工作情况

  近年来,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1+8”人才政策体系为牵引,创新方式引才、打造品牌育才、搭建平台兴才、优化服务留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于2021年12月印发《三门峡市进一步激发人才和科技新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人才科技政策30条),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提速,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支撑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以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四批251个,实施人才项目142个,建成中国铜箔谷、三门峡眼科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人才平台。实施“名校英才来峡”计划,为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555名。入选“中原英才计划”专家达到11名,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7个。

  2022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5万人,较2018年增长52%,约占总人口的11.5%,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增长。全职在我市工作高端人才(硕士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达到1.3万人,较2018年翻一番,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全市共有人才科技创新载体平台689个,较2018年增长3倍,人才干事创业舞台更加广阔。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面临的瓶颈

●高端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仍然缺乏。受城市规模、产业发展水平、高校数量少和“人才虹吸”效应影响,我市站在学科前沿、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高端人才紧缺,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等领军人才引进难、留不住问题比较突出。

●人才科技基础特别是硬件设施较为薄弱。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创新创业大厦等基础设施,都还处于建设或起步阶段,承载能力较弱。人才公寓数量少、层次不高,与多元化人才安居需求有差距。

●资金支持特别是科技金融保障力度还需加大。科技金融发展滞后,融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基金种类少、规模小、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突出。全社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投入力度还不够。

我市将这样做——

我市人才工作锚定“2025年基本建成区域人才高地的近期目标,2035年建成全省重要人才中心的远景目标”:

●奋力在树立科学务实的人才发展理念上下功夫。树立“以释放政策红利换取地理空间”理念,发挥区位潜在优势,充分释放大城市经济、人才的“溢出”效应。

●奋力在制定灵活开放的人才政策体系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人才优惠政策,构建“崤函英才计划”1+N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打好政策措施“组合拳”。

●奋力在打造富有特色的人才系列品牌上下功夫。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推进院地院企合作工程、“人才回归”工程,探索人才专项基金支持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拔尖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技能人才、教育教学领军人才等8个人才培养项目。

●奋力在建设近悦远来的人才载体平台上下功夫。筹建人才集团,强化市场化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加快高校人才服务建设。围绕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加大人才精准对接引进力度。推进“人才飞地”建设,发挥好人才工作联络站作用,延伸招才引智“触角”。完善人才安居保障办法,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保障人才多元化居住需求。

●奋力在健全运转高效的人才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完善容错机制。完善人才安居保障办法,用好高层次服务人才“一卡通”,提升人才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机制,激发县(市、区)和职能部门活力。




请看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具体做法——

●以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为引领,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了学术技术带头人、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以及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政策,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目前,全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976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职业教育教学专家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9人。以加快培养青年拔尖人才为目标,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共建立3个博士后工作站和5个博士后研发基地,招引博士后33名,已出站14名,现仍在三门峡13名。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5个。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引进全职脱产来峡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给予每人2年20万元—40万元招收经费资助。指导企业提供岗位引进专业技能人才,享受资金、住房、教育等配套政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指导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自觉保障员工合法权益,重“招人”,更重“留人”。

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开辟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对于符合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要求的,可不受一年开展1次职称评审的限制,不定期开展职称评审工作。打通职业资格与职称贯通渠道;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贯通机制。

●以人才专项活动为抓手,激活人才创新动能。

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支持技工院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提质培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实现“培训上门”“送考上门”。2022年,全市各类职业技能培训92372人次、新增技能人才7051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8320人。成功申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项目4个,获得省奖补资金600万元,通过项目带动,有力提升了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

积极组织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积极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和河南省第一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大力引进更多高层次、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引导青年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大力实施“凤归中原”返乡创业工程:坚持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凤归中原”返乡创业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创业环境,提升了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全市返乡创业达39287人(脱贫劳动力1094人),创办各类市场主体37900个,带动就业120779人。

●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导向,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优势,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改革职称制度。强化品德、能力、业绩导向,优化人才评价政策体系。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加强职称评审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职称服务效能。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完善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坚持培育主体、整合资源、搭建网络三管齐下,以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增量、激活存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打造服务高效、规范有序、支撑有力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整改提升和“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进人社领域10个“一件事”打包办,25项高频事项“提速办”、30个异地事项“跨省办”、所有事项“简便办”,不断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更好地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下一步将这么做——

●加大政策研究力度,进一步为引人、留人和用人提供有力保障。按照组织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要求,形成工作合力,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认定和配套政策的制定,在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子女上学,配偶工作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助推我市人才建设。

●加强宣传力度。聚焦全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研究人才开发、人才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人才支撑。贯彻落实省市各项人才政策,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三门峡市宜居宜业宜游地域特色,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三门峡本土人才回来建功立业。

三门峡日报记者师宝华整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2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13931号-1 公安网备41120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