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今天是:
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通知公告

三门峡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提案参考目录

时间:2019年12月25日

1、 保护黄河生态、发展特色生态品牌,放大深化生态优先

战略

2、 以高质量建设省级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打造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文旅融合创新区、省级一体化引领区

3、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的治理和发展思路

4、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5、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监管制度,“铁腕”重拳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6、 加快研究制定三门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

7、 加快研究制定三门峡水库防洪减淤和大坝生态保护综合整治方案

8、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力争5年左右完成剩余3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任务

9、 着力打造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基地

10、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快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

11、 谋划申建黄河国家公园、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

12、 加快推进百里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湿地整体建设

13、 深入实施千里城市绿廊建设,高标准打造“集生态湿地、护堤、防汛管理”为一体的沿黄生态廊道

14、 加强国土绿化的整体谋划和科学设计,推进沿黄生态步道、文旅生态公园等建设

15、 以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黄河沿线铝土矿等为重点,深入实施万亩矿山修复

16、 完善实施河黄河道综合治理水沙调控机制,优化三门峡大坝运行方式

17、 充分发挥黄河防洪减淤功能,加强沿黄抢险道路提升、固堤工程建设

18、 深入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

19、 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限制高水耗和低效用水产业发展

20、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1、 谋划实施以鸡湾水库工程为重点的9大城市水系连通项目

22、 生态提升境内18条流入黄河的一级支流

23、 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服务化的制造业

24、 抓好黄金、铝、煤及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脱胎换骨式改造提升

25、 抓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效增速

26、 加力做好量仪、机械装备等传统制造业振兴

27、 积极发展医药制造业

28、 以提升产业链条为核心,强化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黄金、高端铝业、电动汽车、电池专用铜箔)

29、 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0、 研究产业转移规律、承接重点和政策措施,争做产业转移的“领跑者”

31、 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32、 统筹规划物流园区,建立黄河金三角物流联盟

33、 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物流园区建设,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

34、 围绕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和促进产业升级,着力形成“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链,以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基地”的产业承接模式

35、 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新产业群

36、 鼓励引导重点发展行业成立行业协会、商会,加强全市产业承接的统筹力度

37、 提升劳动力素质,创造更好条件承接产业转移

38、 围绕“三地五中心”建设,持续优化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

39、 坚持“扩城、提质”,完善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推进旧城改造

40、 把握城市特点,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夜经济、银发经济

41、 释放潜在消费需求、丰富城市产品供给,激活地区发展新动能

42、 提升县城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43、 加快义马、渑池城区对接,打造市域东部更有影响力的副中心城市

44、 扮靓“金城”灵宝,加快灵宝市实施城区功能改造提升

45、 用好独有生态资源,把“清清卢氏”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6、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精致化更新、精准化治理

47、 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暨百城建设提质成果,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

48、 深度挖掘我市特色农业资源,着力增加优势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名优品牌,壮大特色农业规模

49、 打造高品质特色农业基地,巩固发展8大特色农业

50、 深化全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

51、 努力建成全省领先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52、 努力建成国内有影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53、 着力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54、 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电商品牌

55、 聚焦影响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堵点、难点

56、 处理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和借助外部资源的关系

57、 打造兴市以人才为要、发展以科技为先导、转型以创新为基石的科创生态

58、 加快建设郑州西安科技轴带辐射交汇中心、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

59、 鼓励支持企业扩大在中心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扩大周边科研院所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60、 抢抓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机遇,全力改善科技环境

61、 深化我市与西安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西安的高校人才、科技资源

62、 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63、 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教育督导协作区作用,推动建设以督政、督学、评估检测为基础的教育督导新体系

64、 深化人才平台建设、创新柔性招才机制,落实好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1+8”政策体系

65、 实施“名校英才来峡计划”,推进人才培养工程,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66、 在重点领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科技合作

67、 培育鼓励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68、 建立健全激励创新、允许失误、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

69、 统筹推进骨干教师培养、中小学及职业教学名师工作室设立、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70、 加大教师培训和交流力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71、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带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72、 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争取创新政策红利,弥补高端创新资源供给不足

73、 “深化“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74、 推进职业院校“双高”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75、 探索跨区域产业园区共建模式

76、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申报政府各类产业化项目和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77、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

78、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突出文化名市,打造特色文化高地

79、 明确文化产业定位,实施沿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作

80、 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

81、 以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传承好文化基因

82、 打造中国摄影文化名城,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3、 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天鹅之城”

84、 实施“一园一群一院一带一路”文旅项目,打造具有三门峡特色的文旅融合创新区(国家级生态公园、黄河生态带湿地群、三门峡大坝干部教育学院、沿黄生态旅游路、黄河文化带)

85、 防止松劲懈怠,坚持精准施策,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86、 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建立防止返贫保障机制、风险规避机制

87、 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让脱贫攻坚释放长远的民生红利

88、 抓好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

89、 “一河一策”精准治污,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

90、 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业固废安全利用

91、 推进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

92、 持续用力解决城区“七大难”、供暖供气、生猪生产等问题

93、 做好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干净美好家园

94、 着力防控房地产、担保链和产能过剩等领域的信用违约风险

95、 积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守住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96、 推动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加快调整完善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制度

97、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98、 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99、 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实施效果评估评价机制,立改废释并举,提升地方立法质量

100、 加快实现政府治理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101、 深化智慧城市建设

102、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全市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执法力量

103、 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104、 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105、 进一步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106、 探索推行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中心城市统筹资源配置能力

107、 开展强化市域统筹、推进市域一体化改革试点

108、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

109、 重点解决服务不优、质效不高以及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110、 做好规范市场秩序、产权保护、“执行难”问题攻坚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涉企积案集中清理工作

111、 着力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112、 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113、 正确行使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

1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15、 深入推进效能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

116、 把握数字转型大趋势,加快建设“数字城市”

117、 加强信用基础建设和功能应用,整合政府和社会机构的信用信息

118、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119、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对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

120、 优化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环境、要素市场配置、财税体制、生态环境制度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121、 推进农村产权明晰化、农村要素市场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122、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123、 探索实施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124、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125、 推动河南自贸区三门峡联动创新区建设,谋划国际化、产业化、市场化平台

126、 加快通关体系建设,建立协同开放新机制

127、 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的制度框架体系,打造外贸综合竞争新优势

128、 发挥“六纵六横”区域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形成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催生大产业的局面

129、 突出开放布局优化,改进扩大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开放制度办法

130、 进一步加大基础较为薄弱的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开放力度

131、 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机制

132、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

133、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134、 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135、 构筑职责清晰、统分结合、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机制

136、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137、 探索构建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

138、 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统筹提升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2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13931号-1 公安网备41120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