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当我来到灵宝市阳平镇苏南村,找到左昌义,一说起他的“齐天圣鼓”,他便立即打开了话匣子……
齐天圣鼓俗名“猴鼓”,是程村塬上的民间传统艺术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灵宝的齐天圣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左昌义被公布为该项目唯一的省级传承人,为灵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一 “齐天圣鼓”的主要传承人左昌义,第64代传人,现年75岁。他从小就对锣鼓,特别是猴鼓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8岁开始学艺,在祖父左镇的言传身教下,从最基础的读鼓谱练打鼓认真学起,数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由于他天资聪颖,活泼好动,在猴鼓方面展示出了极高的天赋,深得猴鼓真传,很快便熟练掌握了猴鼓一些基本技法。农忙时,他和父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则和村里喜欢打鼓的人一起研读鼓谱,练习打鼓的技法。家里的盆盆罐罐、锅碗瓢勺都成了他练习的乐器,不知敲坏了多少。渐渐地,他的猴鼓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二十岁时,他便有了组建猴鼓团队为群众演出的想法,无奈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只好把这一夙愿深埋在心底。
多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表演与保护传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他在民间“复活”了这一传统的锣鼓艺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苏南村的村民都相继分到了土地,左昌义也不例外。经过几番考察和斟酌,他在自己的土地上全都种上了苹果树。几年后,苹果丰收了,他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组建猴鼓团队的想法也有了眉目。
二 1985年夏,左昌义自筹资金,在匆忙购置了几套服装和锣鼓、铙钹等简单的道具之后,便宣告了齐天圣鼓艺术团队的正式成立。
演出团队成立之初,左昌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为了购置基本的道具和服装,他花光了家里多年卖苹果的积蓄,又向亲友借了几万元,才勉强维持团队的日常开销。至于人员工资,年轻人也好热闹,大伙也都不计较,当时随便给个3元或5元钱,人们也会争先恐后地参加演出。
左昌义对于猴鼓的热爱,妻子郭引缠从结婚那天起就看在眼里,她深知猴鼓就是他的生命,也深深理解丈夫所做的任何决定,于是就从最开始的默默理解到后来的全力支持,甚至在农忙之余主动帮丈夫张罗演出活动,三十多年来坚持不懈,无怨无悔。渐渐地,左昌义和他的齐天圣鼓团队在苏南村及周边地区的名气便越来越大。
作为灵宝地区具有豫西风格的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的“齐天圣鼓”,曾多次参加省内外的重大活动,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1991年,灵宝齐天圣鼓应中华百绝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代表三门峡市赴广州进行表演。其间,《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中央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齐天圣鼓”都作了重点报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95年4月,河南电视台又将其制作成精美的专题,分别在《看河南》和中央电视台《神州风彩》栏目中播出,使得全世界许多国家通过卫星转播欣赏到中华民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
三 齐天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溯至唐朝时期,与《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传说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说法近乎荒唐,却也流传甚广。
相传,玄奘法师与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往天竺国(今印度)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经归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唐太宗在京城盛情款待唐僧师徒一行。宴席结束后,唐太宗再三挽留,孙悟空却要执意返回花果山,唐王便令大臣左乐率宫女鼓乐欢送。
当送行队伍和迎接猴王的众小猴相遇时,双方鼓乐高奏,盛况空前。孙悟空顿时兴致激昂,不禁跳将起来,而且从小猴手中夺过鼓槌,用行、跳、窜、跃等动作尽情击打,时儿缓慢悠悠,如远山滚雷;时儿激越高昂,如波涛汹涌。鼓调奇特,灵活多变,妙不可言,为宫廷鼓乐所不及。现场的人们无不被大圣的即兴精彩表演所折服。大臣左乐令随从暗中记录鼓调,随后模仿孙悟空的击鼓姿态和鼓点节奏记录整理了齐天圣鼓,每遇重大节日总免不了演奏一番,以示助兴。后来,左乐告老还乡,随将鼓谱带回祖籍河南灵宝阳平苏南村,教授乡亲们习练操舞,代代相传。
四 灵宝齐天圣鼓表演分行进中表演和场地表演两种形式。表演时猴王在前击帅鼓统帅表演,在帅鼓的引领下,将、校、卒鼓模仿猴子的跳跃、抓痒、翻滚、嬉戏等各种机智灵巧、滑稽可爱、憨态可掬的动作,一面击鼓、一面舞蹈。乐曲结构灵活,鼓点欢快多变,重槌齐舞,众鼓齐鸣,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大鼓指挥小鼓,小鼓围绕大鼓,内外配合,遥相呼应。演奏中鼓手们时而锣、钹高举,时而弯腰垂手;时而转身相背,时而猛烈对击……手舞足蹈,喊声四起。宫女们身着彩裙,手舞长袖,脚踏欢快的鼓点,时而挥动舞扇翩翩起舞;时而手持彩绸欲飞欲仙;时而敲着小锣穿梭其中……在云雾缭绕的场地上把仙女的婀娜多姿、一笑一颦、轻盈洒脱等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宏大的场面、高亢的鼓点、矫健的舞步以及粗犷豪放诙谐滑稽的舞姿,刚劲激昂如黄河奔腾,又似雷霆万钧,故有“斯声撼世”、“中华一绝”之美誉!而今,75岁的左昌义老人已经把猴鼓当成了他人生追求的一项事业,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猴鼓”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上百年来,它一直由民间自发组织,用于当地祭祀、丧葬礼仪、欢庆节日等,每遇重大节日就要表演一番。随着时间推移,也被当地民间艺人世代传承、挖掘、创新而流传至今。
如今,年事已高的左昌义听力有所下降,与人交流时已经明显感觉到有些障碍。但是,一旦到了演出现场,他演奏猴鼓的技法还是那样的得心应手,动作惟妙惟肖,激昂撼人,他完全是在用心血和生命擂响这一民间艺术的永不衰竭的鼓点。
近年来,齐天圣鼓传承人左昌义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增加了“猴相百变”、“猴子练兵”、“仙女散花”、“众星捧月”、“过关斩将”、“五彩缤纷”等套路,使猴鼓艺术的娱乐性、观赏性及艺术性进一步增强。而左昌义不仅带领他的团队四处表演,还将技艺广为传播,辅导了不少村庄的锣鼓队,培养出了像蔡挑文、杜建学、杜正林等一大批热爱猴鼓艺术的接班人,如今他们已经是“齐天圣鼓”团队的骨干力量。2006年,左昌义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7年,他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如今他的儿子左文星也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成为表演团队的行家里手和骨干力量。就连他十多岁的孙子也能舞几下“金箍棒”,学几个猴变脸,敲几下猴鼓点呢,真是一个实至名归的猴鼓艺术表演世家啊!
齐天圣鼓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齐天大圣孙悟空更是国际公认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他的表演团队是完全由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民间活动,是当地人逢年过节、集市庙会、丧葬礼仪、喜庆节日等重大场合群众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下,“齐天圣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弘扬和保护,积极为传承人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有力支持。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齐天圣鼓”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而且促进这一民间艺术和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本文作者:姜涛,灵宝市故县镇人,1982年生,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干部,文博馆员。现任三门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灵宝市诗词楹联协会副秘书长、《桃林新韵》杂志副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