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症急诊一体化管理的提案
提案者:胡艳东
主办单位:
三门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提案理由
疫情放开以来,我市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压力非常大。而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所从事的是高水平的急救和进一步的复苏,假如把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和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对调,或者让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到重症监护室学习提高水平,必然会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院外抢救水平,更好地救治重症病人。
提案办理进行时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及重点疾病防治水平,建立完善转诊、会诊、救治网络,建设新型医疗急救体系,我市积极推进“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学科建设,让救治流程再优化、救治时间再缩短、救治效率再提高,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具体做法
我市计划启动医疗机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合并设立急诊重症医学部的试点运行,形成人员、设备、功能统筹调度管理。
实行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医护轮训制度,定期安排急诊医生护士到重症医学科轮训,提高急诊医生护士的重症抢救水平;重症医学科医生护士到急诊值班,将重症医学的急救能力前移到急诊。同时,将急诊和重症医学科的设备进行整合,将重症医学科的呼吸机前移到急诊,从而降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到病房途中的风险,在急诊进行全方面的生命支持和急救,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移到病房。急诊重症医学部加快急诊新技术的开展应用,将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前移到急诊,如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IABP)、体外人工膜肺技术(ECMO),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我市将加快推进“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院后重症急救”一体化,建立无缝连接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救治机制以及日常急救与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相结合的急救网络。
三门峡市急救中心历经28年的发展,目前已建设成为承担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治疗的一个综合性医学专科,形成了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危重病监护和急诊病房”四环紧密相扣、功能更为齐全的一体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成为晋、陕、豫三省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急救医疗中心。在心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多发性创伤救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和重要会议、重大社会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等方面急救中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院前急救3分钟出车率达90%以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2.8%。
我市将大力实施急救能力提升工程。二级、三级急救站对照《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同时建好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或开展急诊科、重症监护病区(ICU)一体化管理,提升危急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所有急救站接受市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平时承担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院前急救和危重症转运任务,战时参与突发事件伤病员的转运和医疗救治工作。
▲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危重患者
此外,创新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机制。建设全市城乡一体化医疗救援指挥信息系统,以市急救中心调度指挥系统为核心,提升全市院前急救智能化水平,所有急救车辆安装车载式智能交通导航系统、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急救情况;建设急救车与医疗机构救治信息实时交互平台,将急救患者病情、心电监护、急救车动态等信息及时告知送往的医疗机构,接诊医疗机构根据交互信息提早准备救治力量,同时开展远程急救医疗指导,前移医院急诊关口,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救治急救链无缝对接;建立院前急救数据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疗机构急诊信息系统以及“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机制,实现院前院内信息共享,实施专科评估、优化转运路线、强化院内联动,提供精准急救医疗服务,提高救治及时率、成功率。
▲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通宵鏖战忙
三门峡日报记者师宝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