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9号提案《关于深化三门峡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7月8日
一、完善政策体系,明确职责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三门峡市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强力主导、行业部门主动参与、企业学校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工作局面。(二)完善政策体系。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市发改、教育、人社、财政、工信等14个部门结合三门峡实际,在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构建了全方位、多角度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三)编制建设方案。委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为我市编制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方案和产教融合城市申报方案。
二、广泛宣传引导,强化发展支撑
(一)组织培训积极宣传。组织召开全市产教融合、“五业联动”工作会议,邀请专家学者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职业院校及45家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工作经验介绍和专题培训。将各级产教融合政策汇编成政策解读50问,整理各类产教融合政策动态,在政府网站上开辟产教融合专栏予以发布。(二)培育产教融合企业。多次召开产教融合企业培育申报推进会,积极向企业宣传讲解政策,动员企业申报。为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由市政府对创建国家、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的奖补资金。在全市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会议上,向成功入选省第一批25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入库培育名单的义煤集团颁发了30万元奖励资金。今年4月,根据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申报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知,我市又组织筛选上报21家拟申报河南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重点企业,目前正待省组织评审。(三)建立产教融合项目库。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会同市教育局、人社局、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等单位做好产教融合项目谋划工作,截至目前已储备项目58个,总投资172.7亿元。
三、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平台载体
(一)谋划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依据三门峡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产教融合示范区总规划占地1万亩左右,一期规划占地3300亩,目前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三门峡技师学院、市委党校已顺利入驻。积极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入31.5亿元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等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截至2020年年底已发行债券5亿元。(二)鼓励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出台《三门峡市市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奖补资金管理办法》,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根据不同条件给予20万元至100万元奖补。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了总面积18000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是三门峡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省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也是目前全省面积最大的实训基地。(三)积极推动引企入校联合培养。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推进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探索“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招生规模的突破,弥补了学院资金不足、师资紧缺的短板,提高了就业比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华为公司、广东永顺实业集团等合作成立了5个产业学院和7个校企冠名学院,与京东方科技集团、河南骏通等10家企业合作设立订单班,培养学生比例达11.16%。下一步,三门峡市将认真落实好国家、省产教融合有关要求,持续做好产教融合项目谋划和产教融合企业培育工作,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积极搭建面向职业院校、工业园区、行业企业的“产学研用”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不断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持续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以产教融合型城市创建推进全市产教融合工作,更好地培育适应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全市职业教育水平。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20号提案《关于持续提高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20日
一、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政企沟通
持续落实《三门峡市民营企业诉求响应智慧平台建设实施办法》(三民经办〔2020〕3号),以市级平台为枢纽,以县、乡两级现有响应机制为基础,以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坚持有诉必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帮目标,着力形成市、县、乡三级协调联动、集成高效的诉求响应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联系渠道。目前,我市已成功构建市、县两级民营企业诉求响应智慧平台,并加入省级民营企业诉求响应智慧平台,平台完成注册民营企业2475家,入驻市县涉企部门263家;通过市政府“12345”政务热线和各级干部深入民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收集民营企业诉求,交办相关单位协调解决;全面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从市直有关单位选派副县级干部担任民营企业“首席服务官”,建立“一对一”常态化联系对接机制,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帮助企业渡难关、育新机、开新局。
二、强化工作举措,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今年2月10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三门峡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方案(2021版)》(三发〔2021〕3号),规定了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具体举措。
(一)强化企业信贷支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无还本续贷笔数及金额占比。深入实施“861”金融暖春行动和金融服务“百千万”行动计划,推广应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完善动产抵押办理流程,实现动产抵押业务一站式网上办理。截至3月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52亿元,较年初增加7.86亿元;开展银企会商48次,帮助53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获得信贷支持30.82亿元。
(二)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落实民营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制度,鼓励国有资本以优先股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国有资本入股不改变企业实际控制人控制权,不参与企业经营,对非主业股权投资设置合理退出期限和条件。
(三)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降低担保费率,力争今年年底前,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收取的担保费率降低至1%以内。
(四)严厉打击金融领域乱收费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和小微企业“两禁两限”要求,禁止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款,变相增加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开展银行违规涉企服务收费专项治理,将银行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违规服务收费作为检查重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深化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今年以来,我市深化政务诚信建设,强化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全力打造“诚信三门峡”。
(一)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各部门诚信建设进行考核,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加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顶层设计相关文件和各部委出台的联合奖惩备忘录,出台本地信用制度,如三门峡市诚信建设红黑名单发布制度、三门峡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制度,目前我市20余家单位出台了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实施方案等政策。
(三)建成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目前,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共归集信用信息数据2.65亿条,人均超过100条,其中“双公示”数据48万余条,为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全方位联合惩戒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四、提升法治能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结合实际,印发《三门峡市贯彻落实〈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三营商办〔2021〕3号),多举措推进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把法治诚信打造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强化中小投资者保护,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二)建立涉诉企业财产封闭运行机制。审慎灵活适用财产保全措施,对资金暂时周转困难、尚有经营发展前景的涉诉企业,慎用冻结、划拨流动资金等手段。在不损害债权人利益前提下,允许涉诉企业在法院监督下处置财产,尽可能实现财产变现价值的最大化,有效保障涉诉企业财产的封闭运行。
(三)健全民营企业平等保护机制。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刑事犯罪依法从严惩处,提高审判和执行效率。对经营失败无偿债能力但无故意规避执行情形的民营企业家,及时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删除;对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及时屏蔽失信信息,恢复民营企业家信用。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拓宽非诉调解渠道,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多种方式强化营商环境政策、工作进展宣传,效果显著。市发改委联合市委宣传部、人行三门峡市中心支行组织开展“诚信,让三门峡更出彩;信用,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宣传活动,全市60余家单位近200名志愿者参加。在《三门峡日报》开设《信用,让三门峡更出彩》专栏,目前已发表新闻稿9篇;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期间,动员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企业调研走访,针对营商环境评价样本企业,做好评价问卷调查工作,宣传《河南省营商环境条例》,反响良好。在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设立宣传服务科,着力宣传我市营商环境工作成效。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切实解决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将我市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最优城市,进一步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公安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22号提案《关于加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力度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19日
一、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取得显著成绩
今年以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居高不下,在全市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为44.76%。近年,电信网络诈骗发展速度迅猛,作案手段翻新速度快。公安机关发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两降两升”工作目标,以“雷霆”反诈集群行动为载体,充分依托“三合一”平台,坚持打防并举,实施精准研判、精准打击,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今年以来,全市共破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110起,同比上升71.87%;刑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317人,同比上升805.7%;逮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129人,同比上升268.57%。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学习推广“厦门经验”。公安部“3·15”厦门现场会后,市公安局高度重视,迅速将会议精神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市公安局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开展“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百日攻坚战”,动员全市公安机关学习“厦门经验”,掀起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潮。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李红念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市公安局分管局领导、9个分县局长和相关单位“一把手”赴洛阳市汝阳县考察学习反电信网络诈骗先进经验,并结合三门峡实际就如何复制“汝阳经验”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汇报。召开全市“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百日会战”动员会,全力构建“全警反诈、全社会反诈”新格局。
(二)深入推进“断卡”行动。我市成立了公安主导,银行及通信部门参加的工作专班,紧盯国务院联席办下发线索,深度研判,坚决遏制“两卡”犯罪在我市的发展蔓延。在核查线索方面,公安部联席办2020年以来共下发线索392条,我市已经落查376条,抓获“两卡”犯罪嫌疑人258人,缴获各类银行卡、手机卡1836张,刑拘164人。在集群打击方面,今年以来,先后打掉3个买卖银行卡团伙,刑拘35人。在整治网点方面,会同银行、三大运营商,对涉案“两卡”开办较多的营业网点以及行业“内鬼”进行整治,共整治网点13处,关停2家。在涉“两卡”人员稳控方面,刑侦会同治安部门及辖区派出所,积极做好“两卡”人员及其家属的稳控工作。截至目前,未发生上访滋事活动。
(三)强化破案攻坚。一是强化专业力量。市公安局从刑侦、技侦、网监、合成作战中心抽调专门力量,分别成立4个研判专班,划分4个战区,与分包县(市、区)协同作战、捆绑考核,确保战果颗粒归仓。二是强化线索落查。对部推“快打机制”和“QQ微信激励机制”线索,第一时间进行研判分析,并配合实战单位快速落地打击,铲除本地诈骗和黑灰产窝点。今年以来,我市先后打掉流窜在我市的“多卡宝”犯罪团伙2个,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缴获设备53台、手机卡107张、手机23部。三是强化大案攻坚。对省厅挂牌督办案件,市局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组织会诊、研判和落地打击。市局对案值较大、影响恶劣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实行挂牌督办,由涉案地分管刑侦副局长牵头侦办,市局刑侦支队全程参与。今年以来,我市连续侦破“2021-01-06湖滨王乐琳被诈骗案”“2021-01-28湖滨仲祯被诈骗案”“2021-02-27义马杨献菊被诈骗案”等3起省督案件,其中王乐琳案完成全链条打击,另外2起在多个链条上实现了侦查零的突破。四是强化黑灰产业链打击。今年以来,我市已查明的涉及黑灰产案件8起,已经打掉开封“王某某利用抖音推广团伙”、渑池“李某非法服务器转租团伙”、福建“车某某跑分团伙”等3个黑灰产业链条。
(四)强化重点人员管控。春节以来,省厅下发我市重点涉诈人员2478名,我市已核查采集2310人,核查率93%。深入开展对“回流”人员的精准打击,从中缅边境抓回“回流”人员7名。
(五)强化防范管控。两个“百日攻坚战”开展以来,全市上下立即行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反诈防范工作。一是积极借鉴厦门先进经验,正在试用“金钟罩”等三家互联网企业产品,拓宽了我市预警信息来源渠道,加上部、省推送预警信息,我市“96110”每日常态预警量保持在350条左右。二是在乡镇、村、组,建立三级微信群,及时将各类反诈宣传信息推送到最基层群众。三是在市区,以“进千企访万家办实事开门评警”和“项目警官制”为抓手,市局机关民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任务到人,高密度大剂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四是各县(市、区)局以“四单四表”推进为契机,充分发挥“一村(格)一警”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各级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村两委、党员、小组长、村民代表、民兵连的力量整合起来,全面动员、全面宣传。截至目前,全市共印制宣传品31万份(本)、彩页6万余册,悬挂反诈标语2000余条,投放宣传电子屏300余块,推送微博微信3000余条,累计走访群众5万余人。
(六)强化综合治理。一是制定下发了《全市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百日会战行动方案》,成立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长治任组长,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李红念任副组长,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检察院、市法院等2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共同做好打击、防范、治理等工作。二是将反诈工作纳入全市平安建设考核,有力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三是市联席办定期对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对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约谈、挂牌整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决打好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百日攻坚战。全面深化打击防范治理,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深化重点行业监管,重点地区的通报、约谈、挂牌整治,层层压实责任、倒逼工作落实,打造一体化联动工作体系。灵活运用平安建设考核“指挥棒”,推动各县(市、区)把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民心工程”,统一思想、凝聚意志,落实“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公安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要求,全力构建“全警反诈、全社会反诈”新格局。
(二)持续掀起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高潮。坚持把压降发案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预防宣传作为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治本之策,在全力推进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落实的同时,全面对照汝阳经验,旗帜鲜明抓宣传,穷尽一切措施,想尽一切办法,做到“行之所至、目之所及”,反诈知识铺天盖地、入脑入心,确保不听不信不转账成为群众共识,逐步实现“全民受教育、人人能甄别、案件降下来”的目标。
(三)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继续健全全警反诈工作机制,加强反诈专业队伍建设,重点加大线索研判核查力度,持续推进高发案件集群战役,严厉打击黑灰产犯罪,不断提升打击能力水平。在“百日攻坚战”期间,市局采取日统计、旬排名、月通报的方式,及时跟进各分县局工作进展情况,对滞后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四)建立公检法协作会商机制。建立公检法协作会商机制,并拟于近期联合检法出台《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同时,邀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侦查、抓捕和取证环节,及时破解制约打击工作的瓶颈问题。
(五)严格督导促落实。市联席办抽调相关部门人员,对各县(市、区)、成员单位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全面推动工作落实和问题整治。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51号提案《关于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9月23日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坚持疫情防控领导体制、战时机制、指挥体系不变。一是夯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全面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单位主体责任和个人自我防护责任,进一步夯实疫情防控的“四方责任”体系。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总指挥、市长为第一副总指挥的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明确各成员单位防控职责。及时以市推进复工复产暨疫情防控指挥部名义下发、转发各类疫情防控文件,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坚持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综合协调组、政策法制组、防控救治组、宣传舆论组、督导检查组、信息上报组、治安维稳组、物资保障组等8个专项工作组。各县(市、区)也在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下高效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坚持完善会商机制。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会商制度,市长定期主持召开疫情防控例会,准确掌握全市疫情动态及各单位防控的具体措施,研判疫情发展态势,安排部署防控最紧迫的工作。疫情防控指挥部也多次召开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针对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调度指挥。四是坚持市领导分包督导制。坚持市委常委分包督导各县(市、区)、市领导联系各专项工作组制度。市领导多次到分包县(市、区)、专项工作组进行现场督导检查、指导工作,确保国家和省、市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落实。
二、强化应急指挥和监测预警。一是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坚持疫情防控领导体制、战时机制、指挥体系不变,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领导下,强化卫生健康、外事、公安、大数据、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教育、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作战,针对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及时建议调整响应级别,提出应对处置意见和方案。二是加强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去年9月,市、县两级分别开展了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我市疫情处置、指挥调度、防控救治、联防联控等方面的实战能力,提高卫生健康与联防联控部门的警惕性,保持常备不懈的应战状态。三是强化医疗机构监测。落实首诊负责制,对接诊的发热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020年以来,我市共完成发热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核酸检测6.5万人次,发热门诊患者检测率100%。市中心医院作为哨点医院定期采集一定数量有发热等症状的病例样本送检疾控中心检测。四是强化重点场所监测。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商务、民政、公安、司法、教育等部门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对分管部门、领域的监管。在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商场、超市等人员聚集场所严格执行体温监测和健康码查验制度。在养老机构、福利院、学校、托幼机构、监管场所等重点单位和场所建立完善缺课缺勤和症状监测报告制度。五是强化特殊人群监测。市市场监管、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每周组织对农贸市场、商超、医疗机构、外卖快递等特殊职业人群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020年以来,共完成各类重点人员核酸检测15.8万人次。六是强化社区和个人监测。明确街道(乡镇)、社区(村)疫情防控责任人,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境外返回三门峡人员以及出院患者等做好发热、呼吸道症状等监测和报告。提醒辖区居民加强家庭个人的自我健康监测,并及时向社区(村)报告。
三、强化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利用国债资金加快P2实验室建设进度,每周询问建设情况,督促各地加快工作进度。目前,全市共建成PCR实验室15家,配备PCR仪28台、核酸提取仪28台,日检测能力(单检)达11720人份,从事PCR检测工作160余人,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二是加强救治能力建设。充分利用1.8亿元抗疫国债加强市、县、乡三级救治能力。其中,支持市级传染病医院建设7000万元,县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7082万元,基层救治能力提升项目3950万元。目前,市传染病医院正在建设,建成后预计新增床位300张,新增负压病房床位50张,市中心医院有转换床位100张,负压救护车3辆;各县(市、区)共有传染病床位184张,负压病房6间,负压救护车4辆。三是合理设置集中隔离点。按照疫情防控总指挥部要求,依托现有医疗机构、场所在各县(市、区)和乡镇设置集中隔离点。全市共设置集中隔离点50个,其中县级6个,乡镇44个,总容量1084人。四是加强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建设,提高基层防控能力。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对入境、密接、次密接、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进行健康监测,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工作要求,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测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全市已建成发热门诊26家,发热哨点医院58家。
四、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一是强化疫情防控责任落实。认真落实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各项要求,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做好各项防控准备。提高认识,客服麻痹思想,时刻紧绷疫情防控弦,毫不松懈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健康。二是加强疫情防控政策宣传。全市各县(市、区)通过官网、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发布疫情信息,及时向群众宣传最新政策要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发放防控知识宣传单、告知函和微信、短信、LED屏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疫情防控各项规定、政策措施和安全预防知识,引导群众正确看待舆情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倡导居民时刻做好个人防护,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会的好习惯。三是认真做好疫情值班。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值守、双人在岗制度。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卫健委全体人员都保持通信工具24小时畅通,确保有紧急情况和任务时随叫随到。紧急事件处置情况首先通过电话、传真等快捷方式上报,并在2小时内书面上报指挥部办公室。四是严格落实重大活动报备制度。加强对大型活动的报备管理,对确须举办的活动,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要求,报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并同步制定周密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五是严格落实重点人员管控措施。认真做好重点人员协查及信息反馈工作,成立协查工作专班,对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的入境人员、密接人员、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人员等各类重点人员信息进行核实,并做好追踪管理,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今年以来,我市共协查管控入境、密接、中高风险地区来返等重点人员2111人,其中入境同航班密切接触者619人,入境解除医学隔离观察后续管理人员1002人,国内同车厢密接、次密接人员协查185人,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三门峡重点人员301人,处置阳性货物事件3起。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三门峡的301人,全部进行了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并采取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措施。六是做好对重点场所的管控措施。全面加强对车站、商超、市场、医院、留置点等重点场所的管控,严格落实戴口罩、保持一米线、测体温、消毒等防控措施。加强对冷链食品的管理,对进口冷链食品采取来源可溯、流转可查、去向可追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流入我市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达到“批批检”“件件消”的要求。截至目前,我市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累计采样抽检6511份,其中冷链食品及外包装3416份,环境894份,从业人员2201份,采样涉及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经营销售等环节,未发现核酸检测阳性情况。
五、加强重点人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一是及时成立工作专班。2020年12月,市、县两级及时成立重点人群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专班,指导全市开展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市工作专班下设8个专项工作组,各工作组根据各自职责分工,积极组织实施全市疫苗接种工作,协调解决接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疫苗接种工作按时、规范、安全完成。二是积极筹集疫苗购买资金。在第一批重点人员紧急接种期间,全市共筹集资金2473.664万元用于购买疫苗,疫苗购买资金政策明确后,市医保局及时将1.3亿元上解到省社保基金财政专户,足以支付全市40%常住人口的疫苗接种费用。三是积极购买新冠疫苗。紧急接种期间,由市疾控中心统一安排购买疫苗,第二阶段疫苗接种期间由省疾控中心统一购买后按照计划分配到各市,由市疾控中心配送到各县(市、区)。截至目前,我市已采购到位疫苗91.21万剂次,全部分发到各接种点。四是加强接种能力建设。全市现有接种点103个,接种台313个,工作人员883人,每日最大接种能力达8万剂次。五是积极组织重点人员接种。按照国家和省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做好重点人员的摸排、宣传动员和接种组织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接种79.34万人,其中8.61万人完成第二剂次接种。六是做好异常反应监测。组建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加强对全市医疗救治保障工作的指导。做好救治人员培训工作,确保所有人员都能够及时识别、立即处置在接种现场出现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高度重视迟发严重疑似异常反应医疗救治,畅通转诊通道,建立救治绿色通道,全力组织救治。
六、强化各项制度,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强化风险排查制度,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建立健全风险排查制度,对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人员、入境人员、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方案(第八版)》规定进行管理,对中高风险地区来三门峡人员查验核酸检测证明,进行健康监测,落实核酸检测。对入境人员在解除集中隔离第2天和第7天进行核酸检测,落实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对密接、次密接人员进行14天集中管理,第1、4、7、14天各做一次核酸检测,解除隔离后第2天和第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环境,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的抽检和预防性消毒。二是强化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监测,一旦发现发热等可疑患者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在2小时内将病例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发现发热等可疑患者后,在2小时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核酸检测策略,尽早发现疫情。三是强化研判预警制度。综合国际、国内、省内疫情形势以及入境来返人员、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疫情对我市的影响,对我市新冠疫情进行分析研判,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及应急预案。四是强化专班制度。坚持疫情防控领导体制、战时机制、指挥体系不变,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值守、双人在岗制度。五是强化问责制度。加强对各地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检查督导,对失职渎职的、玩忽职守的、不按规定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