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今天是:
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时政要闻

政协三门峡市委员会七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答复(之一)

时间:2021年11月18日

【编者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7〕13号)精神,为了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现将政协三门峡市委员会七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答复予以公开。

   市农业农村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号提案《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幸福乡村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22日

   一、乡村振兴工作思路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坚持“重中之重”“两个确保”“创新驱动”“一体设计”的原则,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先行先试打造沿黄振兴示范带,探索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发挥“压舱石”作用,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特色产业“1133”倍增计划,着力打造苹果、食用菌百亿级产业集群,中药材、生猪300亿级产业集群,为“十四五”末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认真落实《三农赋能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十大赋能”行动,成立涉农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办公室,建立重点项目专班推进工作机制,每年组织两次项目观摩活动,确保乡村振兴工作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二、立足发展精准施策

   (一)聚焦产业规划先行。高规格、高标准编制了《三门峡市特色农业综合发展规划》,聚焦苹果、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布局发展,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1+5”规划方案。建设“大果园”,打造全国重要的苹果、连翘、丹参生产基地,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林果、菌、药、菜、烟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花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发展壮大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建设“大氧吧”,以多业态融合打造黄河流域首个地级市“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90%。聚焦黄河沿岸16个乡镇90个村庄,以“一带三区四组团”模式推动我市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示范引领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线协同发展。

   (二)构建特色农业强市。果品——围绕官道口—寺河山—二仙坡“黄金苹果带”,发展适度规模,建设优质基地;推广矮化砧木密植种植和水肥智能一体化技术,更新改造老果园,提高良种化栽培率。中药材——扩大连翘、丹参、黄芩、黄精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力争建立世界级植物抗生素研发和生产中心。食用菌——巩固香菇生产规模,配套发展平菇和卢氏黑木耳,重点发展羊肚菌、北虫草、赤松茸等珍稀菌品种。蔬菜——重点发展以陕州区张村乡、张汴乡和灵宝市苏村乡、五亩乡及卢氏县北部浅山区等为主的高山越夏蔬菜基地,打造现代高山蔬菜产业示范区;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加快建设高标准的规模化特色露地蔬菜生产基地。畜牧业——持续做强生猪产业,打造现代生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优质草畜,建设肉牛、肉羊繁育基地,加快肉鸡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优化奶业生产布局,创新户企合作模式,提高自有奶源比例。

   (三)推进产业“三链同构”。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推动以“果牧菌药”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集群,构建产加销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条。加快以果菌为主食品类产品深加工,发挥连翘、杜仲、山楂、银杏等特色农产品功能性特质发展食药同源加工产品;建成以柴胡、丹参酮等中药材为主世界领先的植物抗生素研发及制造中心;加快现代化、标准化屠宰企业的建设,加强肉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差异化高端化提升价值链,结合特色农业综合发展规划布局,以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为引领,以高端高质高效为方向,优化品种调优结构提高品质,实现价值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农旅等多业态融合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等多种功能。畅通流通体系打造供应链,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产地设施保障水平,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支持电商供应链企业发展,强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

   (四)政策引领产业集聚。出台了《“三农”赋能三年行动计划》,“十大”赋能合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围绕果、牧、菌、药等优势产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集群联动发展。重点推进灵宝食用菌、花椒,示范区枣林、卢氏中药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创建工作。统筹项目谋划、招商引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资格局,今年共谋划了九大类125个项目,总投资额592.42亿元,重点实施了现代生猪产业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灵宝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陕州区菜园乡农业产业强镇、河南省伏牛山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6个项目。

   (五)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实现特色农产品增产增收、优质优价,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绿色兴农,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为载体,加快农业绿色生态高效发展;推动质量兴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品牌强农,大力实施绿色产品质量提升,名优特新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工程,做优高山农业品牌。到2025年,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利用率达到43%,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绿色食品达到150个以上,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以上,特质农品30个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达到60个以上。

   (六)加强数字农业建设。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物联网普及应用,实施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工程,建成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数据库和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生产管理、经营服务融合,实现生产、交易、监管数字化,提高产品供给与市场的匹配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支持电商供应链企业发展,强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寺河山5G智慧苹果小镇建设和万亩果品生产基地信息化示范点为载体,实现5G与果品种植产业、旅游业等新技术的全面融合。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021年,建成1000个智慧大棚、3至5个5G场景应用示范点。

   (七)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做优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特色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学编制乡村规划。积极实施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行动,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百镇千村规划”工程6个乡镇47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交通、供水保障、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物流体系建设、清洁能源建设、房屋品质提升、广播电视建设七大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教育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四大行动,积极推动殡葬服务均等化。健全县乡村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2021年,实现全市280个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4%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以上;完成200个农村配电台区和300千米配电线路建设改造,精准实施新增高标准农田机井通电配套工程;全市建成100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新建改扩建1至3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5所;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示范性农村公益性公墓;每个乡镇(街道)建立1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45个“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2021年,全市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5万户;完成25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和65个村庄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8%以上,确保全面清除黑臭水体。

   (八)引进留住用好人才。一是引进人才向基层。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部署,加快200名乡村振兴编制落实落地发挥作用,推广“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卢氏经验。通过选拔公务员、定向及普通类选调生到乡镇基层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培育人才强基层。高质量开展乡镇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优先配备具有“三农”工作经验干部,配齐一名农业专业干部。选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乡(镇、街道)工作。制定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选派办法。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举办弘农大讲堂、金融大讲堂,开展2至3期乡村振兴基层干部培训班,计划培训1万余人次。三是储备人才固基层。实施“乡土人才回归计划”,建立乡土人才和后备干部数据库3238人。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同清华大学联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坚持“院县共建”,同科研院所搭建创新平台,先后同中国科学院、农科院、西北农大、河南农大等建立院士工作站、研究院、推广试验站等18个平台。

   (九)倡导文明新风新貌。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市7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46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1210个行政村建设文化广场。文明村镇创建成效显现,全市共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8个、省级文明村镇18个、市级文明乡镇37个、市级文明村258个,目前全市各级文明乡镇、村占比分别达到90.3%、71.2%。2021年在乡村深入开展“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优秀农耕文化展示区建设。以文明实践百村行活动为载体,开展市级文明乡风创建工作,组织健康文明新风百村行,村规民约、家训家风集中观摩活动,举行文明庭院表彰大会。

   (十)加强统筹指导建立奖补政策。在村镇规划编制、产业兴旺发展、乡村建设行动、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中优先开展示范村镇创建工作,细分村庄类型,开展分类指导,争取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市级建立“1+5+N”工作推进机制。成立涉农项目统筹推进办公室,实施重点项目专班推进工作机制,每年组织两次项目观摩活动。配套出台《三门峡市“乡村振兴奖”实施办法》《关于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工作方案》《三门峡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三门峡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三门峡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施意见》,用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下一步,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结合村镇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启动实施三门峡市特色农业综合发展规划,以产业为先谋振兴,奋力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软件”水平,常态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聚焦黄河沿岸16个乡镇90个村庄,以“一带三区四组团”式发展推动我市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一批黄河岸边的美丽乡村,先行先试引领带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装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倡导文明新风新貌,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3号提案《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 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数字高地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7月1日

   一、关于“系统性布局宽带、移动互联网、数据中心、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平台设施建设”问题

   根据部门工作职能,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要负责推进电子证照建设工作。2020年以来,依托河南省政务服务平台,按照“统一制作,全省互认”原则积极推进电子证照工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将电子证照工作纳入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系统谋划、一体推进。组建电子证照工作组,相关业务科室和崤云公司技术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全力攻坚。协调全市各部门全面推动电子证照建设和应用。二是完善支撑体系。依托河南省政务服务平台,构建形成完备的电子证照应用支撑体系。建成了三门峡市电子证照系统和电子印章系统,并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互联,电子签章支持全市及各县电子证照跨层级、跨区域共享调用,有效支撑电子证照制发应用和电子印章签发。三是加强数据赋能。目前全市的市不动产权证书、不动产权证明、取水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已实现电子证照和纸制证书同步生成,证照数据同步“落库”。其中,取水许可证已将电子证照取代纸制证书,制作完成排污许可证、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等几类电子证照,电子证照库内有效证件数量为134860个。

   目前电子证照处于制作的环节,下一步将在省大数据局的统一安排下,围绕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着力减流程、减环节、减材料、压时限等方面实现相关业务快速办理。

   二、关于“加快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问题

   依托现有的“两平台”“三中心”“三联网”建设成果,汇聚城市海量数据,形成市级统一数据资源池,不断完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用于支撑各行业、系统有效运行及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

   (一)推进政务云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基础服务、平台服务、应用服务的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部署提供大数据计算、高性能计算、视频计算等服务,提升政务云支撑能力。

   (二)推进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围绕打造三门峡自然资源“一朵云、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一个码”,建设全市统一的时空大数据平台,推动自然资源和统计、发改、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实现空间数据统一获取、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

   (三)完善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统一全市互联网出口,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务部门全覆盖,国有企事业单位、其他重点企业应进必进的全市政务数据流通“一张网”。

   (四)推进物联网建设。开展物联网感知试点示范,普查形成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信息资源库及风险防控“一张图”,实现我市主要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

   (五)推进视联网建设。按照“连、管、用”三级架构,建设全市统一的视联网管控平台,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

   三、关于“加快培育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过程中分步推进数字技术研发”问题

   三门峡市大数据产业创新孵化中心位于商务中心区市民中心园区内,目前尚在建设中。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该中心将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地、创新应用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正依托三门峡崤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和工具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应用广泛的大数据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不断推进数字技术研发取得新的突破。

   四、关于“数字企业发展和数字产业集群形成”问题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数字信息化企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三门峡崤云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现有员工200余人,本科学历占比90%以上,技术人员占比70%以上。现有两家子公司,分别与启明星辰合资成立了三门峡崤云安全服务有限公司,与海康威视合资成立了三门峡崤云视联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10月,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功。

   3年多来,该公司持续发力,先后获批了多项荣誉资质,其中国家级荣誉资质8个、省级荣誉资质7个、市级荣誉7个。华为、海康威视、启明星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纷纷将公司作为战略转型、产品创新、技术落地的试验田,积极寻求合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4号提案《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7月12日

   一、加快实施“三大改造”,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三门峡市2021年推进工业“三大改造”攻坚实施方案》。实施“三大改造”项目220个,总投资26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30亿元;全市5G基站有2000多个,实施50个以上5G产业发展和场景应用项目,建成投用4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注册用户有1000多家,企业数字化改造不少于30家;推动250家工业企业、带动350家中小企业上云;完成规上企业120家、带动330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培育创建10个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培育绿色工厂38家,力争创建绿色工厂5家以上。

   (二)加大政策支持。修订了《三门峡市“三大改造”暨5G、工业互联网项目管理办法》,把专项资金规模提升到1亿元,支持范围扩大到5G、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等多方面。会同市财政局积极下达第一批“三大改造”竣工项目余款168.78万元,首次下达第二批“三大改造”专项资金支持的21个项目(工厂、车间)1830.55万元。近期正在组织申报2021年第一批“三大改造”暨5G、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申报。经初步测算,去年获得市支持的33个项目企业,2020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3.5%;上缴税金12.5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增值税增速17.1个百分点;带动投资15.3亿元,增加产值23.1亿元,减少成本3.7亿元,平均提高生产效率20%以上。

   (三)强化观摩考核。2020年,组织开展了3次“三大改造”观摩交流活动,市、县负责同志和企业负责人先后观摩了开祥化工智能工厂等35个项目,赴新乡、鹤壁进行了参观学习。当年1月7日至8日,四大班子领导同志带队,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三大改造”工作进行了集中观摩并综合考核打分。同时,对2020年度各县(市、区)工业转型升级进行了考核,前两名分别奖励200万元和100万元。

   (四)强化示范引领。电熔刚玉在智能化改造中,在工艺装备、生产线上实现了全面自动化,智能检测、智能监控、产品状态和物流信息可视化,成为国内刚玉行业首家建设自动跟踪、识别、移动包装、码垛生产线的企业,采用机器人、机械手替换传统的人工操作,通过嵌入式智能设备,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物理设备间的智能互联,产能提高了100%,生产成本减少了11%。骏通车辆的半挂车数字化车间及智能物料涂装焊接生产线技改项目,实现自动化立体仓库、AGV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条码识别、信息系统等智能物流技术在专用车制造过程中的无缝衔接,从而实现制造管理的标准化、现代化、集约化、精益化,竣工后整条产线仅需要23名操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生产目标,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永泰石膏科技公司通过改造提升,年节约标准煤2000多吨,减排粉尘300多吨、二氧化硫200多吨、二氧化碳600多吨,节约用水16万吨。

   二、实施企业数字化提升工程,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谋划出台方案,精心部署5G工作。制定《三门峡市2021年推进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三门峡市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三门峡市5G产业链提升方案》,确定2021年新建开通5G基站986个,到年底,全市5G基站有2000多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绘制了我市5G产业链上下游图谱和5G全产业链图谱,重点培育易事特、锐意泰克、华鑫铜箔、金渠银通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落地50个以上5G产业发展和场景应用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利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400家左右规上企业、带动500家左右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

   (二)组织观摩对接,推动5G产业发展。组织各县(市、区)和市5G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赴锦荣水泥智能工厂、神通碳素5G智慧工厂2期、锐意泰克新能源商用车5G+远程驾驶、易事特(三门峡)5G+科创园开展观摩活动。会同市科技局邀请海尔数字科技、金蝶软件、上海宝信软件等全国优秀的5G、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单位专家,开展5G场景应用和数字化改造提升对接会活动。市5G办、市科技局赴成都市考察对接5G联合创新中心落地工作,推进5G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应用到我市5G产业发展中。组织各县(市、区)、市直单位和重点工业企业赴天津市参加世界智能大会、赴成都市对接5G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赴开封市对接腾讯公司智能制造相关工作、赴郑州参加世界电信日。组织召开三门峡市企业5G场景应用和数字化改造提升对接会活动(第一期)。

   (三)优化平台功能,探索运维新模式。三门峡市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上线企业上云模块,包括设备上云、数据上云、办公上云、视频上云4种方式。添加了问题收集、交办、反馈、确认、受理情况通报和用工对接等相关功能。将5G、工业互联网培育纳入新修订的“三大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制定了企业上云、供需对接、工业品发布标准和管理流程。组织市电信公司、崤云公司、环宇博创公司研讨平台运营问题,探索平台优化、标识解析、运营管理、本地云资源池建设等。连续4次邀请参数技术(上海)软件公司、北京市机械自动研究所、合肥昊邦科技、青岛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金蝶软件等有意向的生态合作伙伴考察探讨合作事宜。目前,平台入驻企业720余家,提供解决方案40余款,工业软件40余款,发布供需对接398项、工业品产品1611个。

   三、实施研发创新攻坚行动,加快布局创新链

   (一)修订完善科技政策,强化创新发展支撑作用。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从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两方面提出支持意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协同机制,强化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创新投入融合机制。二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从做优做强科技创新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全面落实科技惠企政策三方面提出支持意见,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完善创新平台体系。从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两个方面提出支持意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由市财政分别奖补50万元、30万元。四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聚焦建设省际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从推进高新产业集聚发展、汇聚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五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聚焦创新环境优化,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7个方面提出改革意见,持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治理机制。

   (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组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效组建三门峡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市场化平台,打造产业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按照 “边学习、边建设、边运行、边完善”的原则,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加强自身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选聘了院长和副院长,完成管理团队组建,制定了《三门峡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运行暂行办法》《加快推进三门峡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其市场化平台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文件。二是加快加盟院所(院)建设。依托何满朝院士、严瑞芳研究员、中国移动成都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已合作共建3家加盟研究院所,还有5家正在协商。协力解决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组织了三门峡杜仲产业发展座谈会暨三门峡杜仲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仪式,三门峡杜仲产业技术研究院场地装修、生产车间、实验室、原料库、成品库等正在进行;杜仲胶提取和检验设备已按照设备清单发起采购11台;杜仲产业规划和杜仲商业计划书正在汇总资料、整理编制。三是加强对外合作。市产研院主动对接联系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科学学所等科研院所,并达成初步意向。同时,拟引进中科京投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固废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四是争取政策支持。制定《关于强力推进“两链”融合,加快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支持市产研院发展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加速布局创新链。

   (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和水平。一是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2019年,三门峡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37%,较2018年提高0.28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5%。二是创新主体培育实现加速。2020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6家,较上年净增1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都有明显提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1家,新增23家。三是双创孵化载体实现“量质齐升”。出台《三门峡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三门峡市众创空间管理办法》等文件,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达到12个。四是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提升。依托三门峡科技大市场资源和优势,设立技术合同登记窗口,2020年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5笔,登记额10611.5万元,同比增长84%,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五是人才强市战略成效显著。以人才办“1+8”人才政策为引领,实行“人才+项目”模式,以多点开花推动全面突破,初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广泛开展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接活动,通过举办全国杜仲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郑州大学科研成果对接洽谈会、“中科院专家三门峡行”等重大招才引智专项活动,发布三门峡市企业需求和签约合作项目。

   四、下一步打算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速“建链、固链”。利用与我市有合作关系的有色、建材、黄金等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国信通院、上海理想集团、中资公司等研究机构,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突出优势,准确把握新时期产业发展新动向。开展特色(新兴)产业现状分析,确定“建链”环节、发展目标,建立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四项清单”,不断提升我市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强化项目建设,加速“延链、补链”。围绕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全面梳理产业链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和谋划各产业链“补链”重点项目,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补齐、补好链条缺环,做强核心环节,促进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支撑的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速“融链、强链”。大力推动数字化在工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力争三年内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2023年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30家。到“十四五”末,全市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70家。

来源:三门峡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2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13931号-1 公安网备41120202000048号